暑假已经开始了,很多双职工家庭都面临孩子一个人在家、没人看管的问题。为了随时掌握家中情况,很多家庭购入了监控摄像头。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但也有不少孩子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视中,感到隐私的边界受到冒犯。
父母装监控摄像头的初衷无可厚非,主要是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和自控力不足的焦虑。多地的调查均显示,五成以上的双职工家庭在暑期面临儿童看护难题。监控技术提供了一种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让父母能够远程在场,既履行监护责任,又不必放弃工作。
可是,孩子们的不买账说明此方案并非那么完美。“我房间的摄像头总亮着‘工作中’的小蓝灯,写作业时总觉得背后有眼睛,让我如坐针毡。”“让我更加毛骨悚然的是监控摄像头还有一个语音对话的功能,就是妈妈可以在手机上面看到我然后通过监控跟我讲话。但是我看不到她。真的是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出现心理问题。
监控式育儿,折射出家庭教育中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父母的爱与子女的隐私权如何平衡?父母拥有监护权,难道就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监控”孩子吗?
父母能不能监控孩子,事实上法律早有定论,但许多家长并不清楚。我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仍然是享有隐私权、名誉权等法律权利的。上海普陀区法院去年公布了一起“家长购买特制插座窃听孩子学习生活”的案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起案件中,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出于关爱,但却不当地选择了通过非法监控手段来了解孩子的动态,不但破坏亲子关系,也让家长陷入违法的困境之中。
实质上,父母之爱与子女隐私权的矛盾核心在于家庭教育中边界意识的缺失。传统家庭文化强调“长幼有序”,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对孩子拥有绝对的知情权与控制权。不可否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监督,但当这种关心越过了一定的边界时,就会变成强迫和控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现代教育理念中,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真正的关爱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每个家长都应该试着问一下自己,如果父母用监控监视我们、查看我们的手机信息、窥探我们的个人隐私,你会怎样?人同此理,孩子亦然。
相比监控,建立在信任与沟通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更能有效地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父母应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隐私权,营造信任、包容、理解的家庭氛围。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支持。千万别让爱在“数字保姆”的凝视下变了味。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谭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