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直击丨当“胃病”治了三年,其实是藏了一颗心脏“炸弹”

医线直击 11:15 110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焦守广

72岁的于先生(化名)从未想过,折磨自己三年的“胃病”,竟藏着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心脏“炸弹”。直到济南市中心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医生的一纸诊断摆在面前,他才明白,那些饱餐后的胸闷、活动后的上腹不适,根本不是胃药能解决的问题——他的三根冠状动脉中,两根完全闭塞,一根堵塞90%,属于极高危冠心病。

吃完饭“堵得慌”,当胃病治了三年

“一开始就是吃完饭觉得‘堵得慌’,有时候活动几步还胸口闷,以为是胃病犯了。”于先生的老伴回忆,三年前丈夫首次出现症状时,他们先去了济南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医生给他开了胃药,嘱咐清淡饮食。

可药吃了一段时间,症状没有任何减轻。“我还纳闷呢,这胃病咋一直不见好!”于先生说,三年里他光是买胃药就花了一万多元,就诊记录攒了厚厚一沓。

直到今年7月,于先生因症状加剧来到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科门诊,打算做一次详细的胃镜检查,事情才出现转机。“消化科医生很负责,说做无痛胃镜前得先让麻醉科评估风险。”于先生的老伴记得,麻醉科医生查看心电图时皱起了眉:“心电图有点异常,建议请胸痛中心会诊看看。”

这个看似常规的会诊建议,成了挽救于先生生命的关键一步。

从“胃病”到“心病”的惊险跳转

7月19日下午,济南市中心医院消化科病房,国家级胸痛中心副主任医师郭晓斌听完于先生的病史描述,再结合那份被忽略的心电图,郭晓斌心里有了判断:“这不是胃病,更像冠心病的症状。”

“饱餐后、活动后出现上腹部不适,其实是心脏缺血的典型信号。”济南市中心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主任户克庆解释,心脏与胃的神经支配存在交叉,当心肌缺血时,部分患者不会表现为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而是以上腹不适、“烧心”为主要症状,极易被误诊。

当天下午,于先生被转入胸痛中心病房。户克庆主任团队为他紧急安排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令人心惊:三根主要冠状动脉中,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前降支堵塞90%,仅靠少量侧支循环维持心肌供血。“相当于心脏的‘主干道’两条全断,第三条只剩一条缝,随时可能猝死。”户克庆说,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

7月20日,户克庆亲自主刀,为于先生实施了介入手术。术中,医生通过微创方式,在闭塞的血管中小心翼翼地“打通”通道,最终在前降支植入1枚支架,右冠状动脉植入2枚支架。“剩下的回旋支病变,计划一个月后复诊时再处理。”户克庆介绍,术后当天,于先生就能下床活动,7月25日顺利出院。

心胃症状为何难区分?

“于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户克庆坦言,胸痛中心每年都会遇到类似病例。就在去年,一名男性患者因剧烈腹痛先就诊于消化科,后转到泌尿外科排查结石,最终通过检查发现是急性心梗,“当时血管已经完全闭塞,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心胃症状如此容易混淆?户克庆解释,心脏和胃的感觉神经纤维在脊髓内有交叉投射,当心肌缺血时,大脑可能误判疼痛来源。典型心梗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但部分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会表现为上腹痛、牙痛、肩背痛,甚至恶心呕吐,和胃病、胆囊疾病的症状高度重合。

更隐蔽的是,像于先生这样的慢性闭塞病变,常规检查很难发现。“心电图可能只有轻微异常,也因病程长而恢复正常,只有冠状动脉造影或增强CT才能看清血管堵塞情况。”户克庆说,这也是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的重要原因。

而门诊与急诊的诊疗节奏差异,进一步增加了误诊风险。“急诊有胸痛绿色通道,10分钟内就能出心电图和肌钙蛋白结果,门诊则需要患者逐项检查,容易错过关键线索。”户克庆补充道。

多学科协作,共同织就生命防护网

据悉,于先生能得到及时救治,得益于济南市中心医院成熟的胸痛中心机制。作为济南市最早建设胸痛中心的单位之一,该院建立了“急诊-心内科-消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快速响应机制。

消化科发现心电图异常后,第一时间启动了会诊流程;麻醉科评估时没有只关注麻醉风险,而是敏锐捕捉到心脏问题;心内科接到会诊请求后,半小时内就完成了病例分析和诊疗方案制定。这种“全院一盘棋”的协作模式,让疑难病症的确诊时间大幅缩短。

在于先生的手术中,户克庆的技术成为关键。作为山东省内CTO病变诊疗领域的专家,他去年加入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通过微创方式开通慢性闭塞的血管,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生命危险。正是这种技术积累,让于先生避免了创伤更大的开胸搭桥手术。

出现这些症状别只盯胃

“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的,出现上腹部不适一定要多个心眼。”该院胸痛中心医生田鹏提醒,以下情况需警惕心脏问题:

症状与活动相关:走路、爬楼时出现上腹不适或胸闷,休息几分钟缓解;

伴随特殊“信号”:除了腹痛,还伴有出汗、心慌、气短,或疼痛放射到下颌、左肩;

胃药无效:常规胃药吃了两周以上,症状没改善甚至加重。

于先生的案例也给其他科室医生提了个醒。面对不典型症状,医生需打破“头痛医头”的思维定式,消化科医生多问一句“活动后会不会加重”,心内科医生多查一次心电图,可能就会改写患者的命运。

出院那天,于先生握着医生的手反复念叨:“三年啊,终于找到病因了!”阳光下,他的脚步虽缓却稳——那颗曾经藏着“炸弹”的心脏,正重新有力地跳动着。而于先生这场跨越三年的求医路,也为更多人敲响了警钟:当身体发出模糊信号时,多一份警惕,少一份想当然,或许就能避开致命的医学盲区。

责任编辑:焦守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