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突然失灵?耳内科专家:抓住72小时黄金治疗期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44

闷热难眠的夏夜,有人在空调房里熬夜加班,键盘声敲到凌晨才停歇;有人捧着手机追剧,屏幕亮光一直持续到深夜;还有人戴着降噪耳机,在高分贝音乐里隔绝暑气……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正悄然给耳朵健康埋下隐患。

直到某个清晨醒来,一侧耳朵突然陷入令人窒息的寂静,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夏季高发且需要紧急应对的耳科急症——突发性耳聋(突聋)。

“近期接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明显增多,尤其在高温环境下,熬夜疲劳,情绪波动大,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控制不理想,以及长时间处于高分贝噪音中,都会显著增加突聋风险。”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内科主任王明明说道。与普通的听力缓慢下降不同,突聋往往毫无征兆,多表现为单侧听力急剧减退,还常伴有耳鸣、眩晕或耳内闷塞感。突聋发生后的72小时,正是挽救听力的黄金治疗期。

两则典型病例,敲响突聋警钟!

其实,突聋离生活并不遥远……

①关键词:熬夜+噪音侵袭

程序员小陈(化名)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一周熬夜攻坚。为提神和隔绝干扰,他总戴着耳机,整夜播放节奏强劲的音乐。一天凌晨,他突然感到左耳像被东西堵住,随之而来的是尖锐的耳鸣声,连手机铃声都听得模糊不清。

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耳内科就诊后,小陈被确诊为左耳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

王明明分析,高强度工作导致的过度疲劳与精神紧张,叠加长时间大音量噪音对内耳的直接损伤,会引发内耳微循环障碍,最终造成听力骤降。忽视必要休息、没能养成健康用耳习惯,是夏季突聋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关键词:基础病+延误治疗

张先生(化名)有多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某天早餐时,他突然感觉右耳像塞了团棉花,听人说话像隔了堵墙。他以为是上火或耳垢堵塞,觉得过几天会自行好转。这一拖就是10天,等他来到医院检查时,情况已相当棘手。

王明明指出,高血压、糖尿病这类基础疾病本身会对内耳微小的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使耳朵在诱因刺激下更易出问题。突聋发生后的72小时,是内耳神经恢复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张先生错过了这个黄金期,即便接受了药物与综合治疗,听力也仅恢复了一部分,更留下了持续性耳鸣以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突聋是分秒必争的耳科急症

务必抓住黄金72小时

小陈和张先生的经历,恰恰凸显了突聋的紧急性。

王明明主任特别强调,只要突然发现听力显著下降(尤其是单侧),无论是否伴随耳鸣、耳闷、眩晕,都应立即(当天或次日)就医,切勿等待自愈或擅自用药。

在突聋的黄金治疗窗口期(72小时)接受及时且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的听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若是拖延超过一周,治疗效果会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还可能引发持续耳鸣、眩晕等难以根治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效果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与听力损失的程度、类型,是否伴随眩晕,开始治疗的时间,患者年龄及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突发性耳聋

构筑听觉健康防线

1.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连续熬夜与过度疲劳;学会减压,保持情绪稳定。

2.科学用耳,音量适中

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单次使用时长不超过60分钟),避免长时间置身嘈杂环境。

3.稳住三高,定期监控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务必遵医嘱规律用药、监测指标,保持血管健康,降低内耳损伤风险。

4.清淡饮食,均衡营养

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摄入,并做到戒烟限酒,为内耳创造良好微环境。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