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出现严重狭窄或堵塞时,心脏供血便会不足,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此时,手术治疗就成为解除血管梗阻、恢复心肌供血的关键手段。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团队技术实力雄厚,除了开展经典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外,还能熟练应用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的微创手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心脏疾病诊疗方案。接下来,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治疗三科主任赵伟,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团队的硬核技术有哪些?如何做好术后保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疏通心脏生命线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支架手术,通过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是冠心病主要的介入治疗方式之一。
手术时,医生会从患者手腕的桡动脉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特制导管沿着血管送达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后,通过X光透视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随后,用球囊导管对狭窄处进行扩张,最后植入金属支架支撑血管壁,保持血管通畅。
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一周左右就能出院。适用于单支或双支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但支架手术也有局限性,对于多支血管严重弥漫性病变、血管钙化严重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评估其他治疗方案。
冠心病治疗新突破
——药物球囊让患者少用药、早康复
药物涂层球囊(DCB)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介入无植入的理念,通过局部给药抑制再狭窄,避免了金属支架的长期留存及其相关风险(晚期血栓、再狭窄、永久限制血管功能等)。这使得它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边支,以及服务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方面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价值。同时,它显著缩短了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降低了出血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未来的治疗保留了更多可能性。
DCB已成为现代冠心病介入治疗武器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特定的病变类型和患者人群。当然,其应用也有严格的适应证,需由心脏介入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特点和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不开胸的换瓣新选择
TAVR主要针对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尤其是高龄、外科手术风险高、有禁忌证等情形。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微创介入技术,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
医生通过股动脉或心尖、锁骨下动脉等其他途径穿刺,将压缩的人工心脏瓣膜装载在导管系统上,沿血管输送至病变的主动脉瓣位置。在X光和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后,将新瓣膜释放并展开,替代病变瓣膜的功能,解除狭窄。
TAVR的优势在于创伤显著小于传统开胸手术,术后恢复更快,为许多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生存机会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其适应证也在向中低风险患者拓展。
无论选择哪种介入手术
术后管理都至关重要
1.遵医嘱长期服药:如PCI术后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支架内血栓;TAVR术后可能需要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房颤消融术后通常需抗凝一段时间。
2.控制危险因素: 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是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复发的基石。
3.心脏康复: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循序渐进的心脏康复锻炼,有助于恢复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4.定期随访: 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指标等,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CTA或造影、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监测手术效果和病情变化。
冠心病、瓣膜病和心律失常一般属于慢性疾病。介入手术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的关键问题,然而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所以,术后坚持综合管理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复发风险,延长患者寿命,提升生活质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