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超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为全面展现全区教育事业改革成果与创新实践,弘扬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与育人风采,深入挖掘一线教育工作者扎根讲台、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多角度呈现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改革、家校共育等生动实践。齐鲁晚报聊城融媒中心联合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启动《东昌育桃李 “三名”绽芳华》—2025年东昌府区教育系统“三名”风采巡礼,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和教育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齐鲁名班主任马延真老师秉持的育人理念。担任班主任二十五年来,她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她通过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孩子们在班级建设中感受到尊重、信任、关爱和鼓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每一次课堂上的互动,每一张班级活动后的笑脸,都让她感受到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同时,她自己也在不断汲取着前行的力量,与学生共同享受着教育的美好和幸福。
从“救火队员”到“成长引路人”:管理模式的破局与创新
“马老师,这是我画的《牛郎织女》连环画,您看牛郎和老牛在耕地呢?”清晨的阳光刚漫进教室,学生小彤就捧着连环画让马老师看,接着就是一群孩子拿着他们组的连环画围了上来。这样的场景,在马老师的班级里早已是常态。多年之前,马老师也曾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那时候每天像个陀螺,课堂纪律靠吼,卫生检查靠盯。转机始于水城名班主任的第一次培训,当听到“管是为了不管”“从班级管理走向班级教育”这样的理念时,她突然意识到: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2020年在郁光小学接手新班级三个月后,“双线五结合”模式在班级落地。“双线”即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双线并行,“五结合”则联系学校实际,涵盖了课堂渗透、活动体验、家校协同、评价激励、反思成长五个维度。每周一的“班级议会”上,学生值日表、课堂公约,甚至设计奖惩分数等都由学生自主制定;马老师则隐身幕后,有争议时做一个正确的引导;执行遇阻时,用“下一步如何改进”的提问引发思考。给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分,把诚信教育设计成“无人监考”的语文测试等等,都被纳入了“双线五结合”的评价模式中。模式的落地,让马老师从班级琐事中解脱出来,学生们也从最初的“他律”实现了“自律”,进而去影响周围的同学。经过几年的践行,马老师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即使她经常外出学习,班级依然井然有序。学生们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学会了沟通和合作,懂得了宽容和感恩。
让语文长出翅膀:学科与班级文化的共生共荣
写作从来不是凭空捏造的空中楼阁,而是从生活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藤蔓。“同学们,谁来分享一下我们昨天的班级故事?”这是马老师几乎每一节语文课结束前的常态。她将师生共写“班级日志”作为语文教学与班级文化巧妙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年。那些班级里细碎的、温暖的、遗憾的瞬间,经过用心的打磨,给学生习作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成为了触动人心的作品。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国庆节前,马延真带着学生诵读《我们的中国》;学了《草船借箭》《军神》等文章后,让学生创编课本剧;指导学生按照课文《草原》中“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惜别”的写作思路,让小组成员合作创作文章——《二十年后再相会》。“侠女”“大能”“华罗庚”……这些人物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有趣且难忘的班级故事,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将真实的人物形象写进自己的日志里,将对老师的感恩和对同学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马延真把这些记录了学生们成长足迹的文字,汇编成了班本课程《领着一群蜗牛去散步》。该课程现已收录300多篇师生作品,成了孩子们小学生活最生动的成长档案。
从一间教室到一片森林:辐射带动的教育情怀
2024年6月,马老师走进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班主任大讲堂的直播间。这场名为《做一名成长型的班主任》的讲座,吸引了近万名教师观看,点赞量四万多。
作为第一届水城名班主任,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她先后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德州陵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日照市新营小学做汇报。在“志愿服务 领航先行”的活动中,分别在东昌路小学、聊城第九中学、张炉集镇中心校等做了班主任分享。五年来,她主持的市级规划课题《提升小学生网络素养的实践研究》,市级专项课题《小学阶段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主持的山东省教育教学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长动力营”模式的实践研究》正待结题。
在郁光小学的校本培训中,她总是带着“问题清单”解答一线班主任面临的困惑。如今,她成立了东昌府区第一个领航班主任工作室,用领航者的担当,让每个工作室成员都成为照亮学生成长的一束光。经验在交流中得到沉淀,智慧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马延真常说:“教育就像织毛衣,每一针都要暖。”当清晨的阳光掠过教室窗台上的绿萝,当放学时孩子们此起彼伏的“马老师再见”响彻校园,当毕业前夕听到家长们的感激话语,这些细碎的瞬间,正是她作为齐鲁名班主任最珍贵的勋章。在教育的原野上,她始终像个虔诚的农夫,播撒爱的种子,静待每一株幼苗长成自己最好的模样。
个人简历:马延真,高级教师。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总队成员、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第一届水城名班主任、聊城市优秀教师、聊城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聊城市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鉴定专家库专家。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